先介紹一下我自己的背景:
本科GPA:82/100(香港大學交換一年),研究生GPA:WISE,88/100;SMU,4.0/4.3
牛推3封,論文一篇,參加國際會議。
G1550(機考),T109(機考)。
在申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你是否有做research的興趣。如果沒有的話,我奉勸還是放棄吧。因為申請北美PhD的話,就意味著從此踏上一條research的不歸路,5年的PhD(甚至更久),出來以后為了tenure奮斗10年,拿到tenure后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已經沒有辦法停下research的步伐了,所以要想清楚這是不是你要的人生。
在申請材料方面,大家都熟悉的關系基本上是:connection>recommendation>paper>GPA>GT。
Connection和Recommedation就看個人的造化了,能否有一篇像樣的paper則取決于你參加seminar的次數(shù)以及效果了,很多paper的產生都有賴于seminar的討論。GPA中最重要的就是數(shù)學和程序語言的背景,國外經濟學到后面基本上等于應用數(shù)學了,所以數(shù)學背景相當有優(yōu)勢,編程則是你拿到assistantship的重要籌碼,因為它意味著你能干活,還有就是編程能力強的同學往往研究實現(xiàn)能力高,畢竟從idea到result是需要電腦的幫助,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證。所以建議有能力和時間的同學們去輔修這些課程。
有不少的同學不愛參加Seminar和會議,覺得聽不懂,于是干脆不聽。我個人有兩個方面的看法:一是真的打算去做research,現(xiàn)在就抵觸以后怎么混呢;二是,你如果聽不懂的話,怎么和人家教授交流呢?是問問人家廈門天氣如何,環(huán)境如何更impressive;還是問問人家你的paper可能可以在某些地方改進更impressive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