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雅思口語考試中,考生通常會需要回答三個部分的問題,而在這三個部分中,最讓考生頭痛的應該就是Part 2了。在Part 2部分,考生將會有固定的三分鐘時間:一分鐘的準備時間和兩分鐘的作答時間。在Part 2開始的時候,考官會給考生一張話題卡,上面會有考生需要描述的話題,例如:Describe a restaurant you have been to and enjoyed. 考生將有一分鐘的時間審題并做適當的準備。一分鐘結束后,考生將必須持續(xù)描敘此話題兩分鐘。
這樣自述兩分鐘的考試形式,對大部分考生,尤其是基礎較弱的考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(zhàn)。許多考生在拿到話題卡,尤其是比較抽象的話題卡時會不知道從哪里入手描述手中的話題,結果在準備時間結束的時候,盲目的挑選了一個方向作答,導致沒有辦法把所選的話題延展到兩分鐘的長度,最終無法拿到理想的成績。而在實際考試中,Part 2是比較能體現出考生水平的一個部分,畢竟長時間不間斷的描述一個話題,更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口語水平。接下來,我們來探討一下如何能夠有效地提升Part 2部分的成績,考生在拿到話題卡后,應該如何分析考題,以及在作答時需要注意的事項。
一、審題
在雅思口語考試中,如果想要把一道題回答到位,最為重要的是要審好題,尤其是能夠審出一個題目中包含的考點及要點,Part 2也不例外。由于準備時間緊張,很多考生都是在拿到話題之后草草掃一眼然后就開始進入準備,這樣是有失考慮的,很容易導致審題過程中漏掉重要考點。以一道??嫉目碱}為例:
Describe a trip you made by public transport.
You should say:
Where you went
What public transport you chose
Why you chose public transport
And how you felt about the trip
很多考生在拿到此話題看一眼以后會感到很開心,因為他們第一眼看到了題目中的“trip”,而旅行的話題,大部分考生都或多或少有些準備。即便沒有準備,考生也會覺得一個有親身經歷的話題不難。在接下來的一分鐘準備時間里,考生就會思索自己之前準備的素材,回答的時候可以流利地“背”出來。這樣的考生最終拿到的成績往往不理想,就是因為審題時的大意,導致自己漏掉了題目中重要的信息—public transport。
誠然,此題還是要講旅行,但是和以往的旅行的不同之處是此題有一個限定詞,那就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旅行。也就是說,以往的旅行話題,考生大多是描述旅游景點,但是此題,除了要講常規(guī)的旅行過程,更要去著重描述一下所乘坐的公共交通,而此部分占的比例也不能太少,否則在兩分鐘的描述結束的時候,考生也不一定點到了整個話題的重點。
由此可見,考生在拿到話題卡的時候,并不應該匆匆忙忙結束審題馬上進入準備,而是應該多花幾秒鐘的時間,自己斟酌題目里的隱藏考點,以提高回答時的效率。
二、做筆記
很多考生在拿到考題后的一分鐘是浪費掉的,有的會不停地變換自己想要講的主題,有的則是隨便寫幾個單詞做無用功。其實如果可以充分利用這短短的一分鐘的話,是可以幫助考生在答題的時候事半功倍的。拋開了認真審題的幾秒鐘,考生要迅速地整理出針對此話題想要講的分支方向,而往往這個步驟會難倒很多考生。其實最為簡單便捷的方式就是參照話題卡上給出的四個提示問題,以其為依據,進行brainstorming。而在brainstorming的過程中,考生可以參照提示問題,盡可能快而且多的將想到的問題相關詞匯寫在考官提供的紙張上面,在規(guī)定時間內寫得越多越好,為之后兩分鐘的陳述做鋪墊。當然,筆記中的詞匯,最好是已經替換過的稍微高級一些的詞匯,這樣可以使之后的回答更順暢。
以上述trip話題為例,我們來看一下如何高效地做筆記:
Where-- from Toronto to Montreal
What-- coach
Why-- not like long driving; read; sleep; arrive relaxed
How-- comfortable; scenic
在一分鐘內,考生能夠寫出來的筆記量大概如上。然而做筆記的時候并不是單純的寫單詞,也是考生思維整合的過程。在記筆記的同時,考生需要嘗試著把每個單詞的聯系理清楚,這個單詞大概是為了支持哪個論證等等。這樣,在一分鐘準備時間結束的時候,考生也會對描述有了一定的方向,從而在講的時候可以事半功倍。
三、組織語言
當然,在審題和筆記結束之后,最重要的是將整理好的思路進行整合,然后用流利的口語表達出來。因此,在有一分鐘準備的前提下,考生在接下來作答的兩分鐘內,需要結合之前的筆記,組織語言,將之前的筆記融會貫通,有層次地表達出來。接下來,我們來看一篇高分口語的例子:
Recently, I took a coach (bus) from Toronto to Montreal to visit my brother. It is a journey that normally takes about 5 hours, but this bus company stops halfway for a 30-minute break.
I chose to travel by public transportation because I don’t like driving long distances. When I travel via (by) bus, I can read or work on my computer or sleep. I find this helps me arrive relaxed. In fact, I often opt for (choose)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option (choice) if I can.
Overall, I felt the journey was quite comfortable. Because it was a coach, the seats were very spacious and reclined (tilt backwards) enough that I could get some sleep. There was also a Wi-Fi connection, which is something I haven’t seen on a bus before. I didn’t use it, but I saw several other people connect to it. Traveling in the spring also means it was a very scenic (beautiful) journey. To get to Montreal from Toronto you spend a lot of time on highways surrounded by lush green nature, so that was nice.
The price, however, was a little steep (expensive). I think I paid $110 for a return ticket, which, to me, is quite expensive. I suppose it would have been cheaper to drive, but I feel arriving fresh is money well spent (fairly worthy). So, on the whole, the entire experience was a positive one. I would highly recommend public transportation to anyone.
在上述例文中,稍作分析,不難發(fā)現其與筆記較高的吻合度。文章第一段就直接明了的點題,將話題卡上的前兩個分支問題一起回答:I took a coach (bus) from Toronto to Montreal。盡管行文很簡單,但是卻與分支題目題題相扣。這也是依據分支問題整理思路時的方法:許多話題卡上的小分支問題并不值得每個都深入討論,因此,適當把兩個甚至三個分支問題合并為一到兩句話帶過即可。而后續(xù)需要著重回答的分支問題如why或者how等問題,盡管話題卡上面沒有提到,考生也可以適當的加入自己可以想到的回答方向,以此來充實自己的答案。
在例文的第二段第一句話:because I don’t like driving long distances中,此考生使用了because引導的原因狀語從句直觀地回答出了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原因:不喜歡開長途車;緊接著用when引導的從句從細節(jié)上解釋了如果乘坐大巴車能帶來的好處:坐車時能讀書工作,而且到達的時候會感覺很輕松。盡管后兩句話沒有直接的表示原因的連接詞,但是考生使用了help一詞,也是能夠明顯體現乘坐大巴車的優(yōu)點,從側面闡述了選擇大巴出行的原因。
而第三段則側重描述了此次出行的感受:I felt the journey was quite comfortable。如果分析此句話,那么則不難發(fā)現,此句中該考生用了一個詞:journey, 而并沒有側重traveling by coach。此句體現了該考生用詞的拿捏到位和清晰的思路。之前提到,這個大的話題是分為兩個部分的,一為public transport, 二為trip, 因此,整個文章不能過于偏重一點而應該兩點相互結合。此段落就是兩點結合的完美體現,該考生既講到了大巴車上的spacious seats和Wi-Fi, 又講到了沿途的scenic scenery, 做到了前后兼顧,而非像大多數考生一樣只偏重一邊。
最后一段則是點睛之筆,用以退為進的方式再一次凸顯乘坐大巴的優(yōu)勢:先抱怨會比開車略貴,再進行轉折,再次說明坐大巴讓人感覺舒適的優(yōu)點來點名這筆錢是值得花的。而前文也有提到坐大巴的優(yōu)勢為輕松舒適,因此也是與前文呼應,完美收尾。
從此例子不難看出對題目的精確把握對答題的重要性,相比許多考生的例子來看,此考生準確地分析了題目并把握住了題目中重要的考點,而其他考生的例文,更多的是圍繞著一次在某地的旅行來展開,對于公共交通工具的方面描述得少之又少,顯而易見,這樣的回答無疑是與高分無緣的。
此外,文中斜體字標注的表達,也體現了考生的詞匯功底,出現了大量的同義替換來代替簡單詞匯,也不失為此例子的高分點。而文中存在的一些語法結構,如上文分析到的各種從句,也是評分標準中語法一項里的高分項。再加上該考生對分支問題的一一點題,連貫性展露無遺,因此才可以拿到理想的高分。
綜上所述,考生如果想要拿高分,在接到一個Part 2的問題時,最重要的是花足夠的時間去分析題目,找出該題目中隱藏的考點,做到對高分點心中有數。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,在準確地把握考點之后,才可以有針對性的去準備相關的替換詞匯和答題方向。當然,考生也不能忽視其他方向的準備工作,如在一分鐘的準備時間里,盡量去寫替換詞并思考幾個句型,在有一定準備的情況下去面對接下來的兩分鐘,那么相信考生都可以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