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藝術生來說,倫敦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、倫敦時裝學院等都是他們的夢想殿堂。這些學校是孕育頂尖設計師的搖籃。
劉同學成功拿到了圣馬丁的offer,這個被稱為“奇葩”的姑娘為何被頂級牛校相中?她的圣馬丁備考之路有什么寶貴經(jīng)驗?
1 由“奇葩”到“拼命三郎”
劉同學一直被稱為同學眼中的“奇葩”。
5歲的她就成了周圍人口中的“劉小妖”;曾經(jīng)的第一個夢想是當與畫畫毫不相關的間諜;她喜歡惡搞老師;小學、初中成績非常好,高中因不喜歡班主任便萌生了不上學的念頭;她的作品全部按照自己的尺碼做給自己;面試中她全程靠比劃拿到了圣馬丁的offer;對于未來她希望能成知名服裝設計師,“成不了賺足夠的錢也行”……

雖為奇葩,但周圍人始終認為她會發(fā)光。
小學時,她畫的衣服被同學拿到班里賣;她自己放棄讀高中選擇去藝術合子全身心投入到畫畫;她用不到3個月的時間準備周圍人都覺得不可能的學校;申請前30個小時她沒時間睡覺,一手吃飯一手干活;極度渴望被錄取,她的微信名也經(jīng)歷了從“求圣馬丁offer”到“圣馬丁給我offer了”……
學霸如她其實也是美女一枚,還曾大膽出鏡,身穿自己的作品。

2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引導與認可
在一般人的眼中,學習藝術的學生與普通高中生相比多少有一些叛逆。像劉奕含這樣放棄高中,專注畫畫更顯得有些不走尋常路。這到底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敢把孩子放手散養(yǎng)?應該如何引導青春期的叛逆少年?
劉同學的媽媽從事建筑設計的相關工作,也有一定的繪畫基礎,談到女兒的教育她說:“雖然從小到大女兒從來沒有專門上過繪畫培訓班,但是我有個朋友經(jīng)常送我一些國外大師的畫,女兒是一路看著這些名畫長大的”。
劉同學也經(jīng)歷了青春期的叛逆階段,對這段經(jīng)歷,劉同學媽媽說:“青春期的女兒是魔鬼”,但對這個時期敏感、個性張揚的女兒她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式。
“愛孩子本來的樣子,他們需要的是認可,不能再用我們傳統(tǒng)的觀點來規(guī)劃孩子的一生”,劉同學媽媽如此說道。
3 國外藝術名校更看重學生對專業(yè)的熱衷程度
在留學作品輔導老師任笑含的眼中,劉奕含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學生。“作為一個設計師要有靈感和想法,她有足夠多的好點子和創(chuàng)意的儲備,并且她有寫作的興趣,藝術設計根植在文化中的。”
而在陶文明校長看來,劉奕含取得這樣的成績理所當然。
他認為國內(nèi)外藝術教育在命題、評價標準和課程方面有很大的不同,國外更看重學生的藝術創(chuàng)造力、對專業(yè)的熱衷程度。他以評價標準舉例,國外一般需要申請的學生提供作品集,通過作品集看他們的特色。而國內(nèi)考試,幾萬人同時畫一張畫,造型準確、大關系、細節(jié)深入等是基本的評價標準。
同樣是國外藝術名校,在錄取學生的時候也各有側(cè)重。陶校長以自己多年的經(jīng)驗總結(jié)道:中央圣馬丁在錄取的時候非??粗貙W生的創(chuàng)意和藝術表現(xiàn)力,而倫敦時裝學院更看重學生的制作能力,作品的實用性和專業(yè)化。“劉奕含看了不少藝術史和服裝史方面的書,這對她打開自己的創(chuàng)意很有幫助”他補充道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