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就讀的是澳洲國立大學,它坐落在澳大利亞首府堪培拉??芭嗬前拇罄麃喿畲蟮膬汝懗鞘?,也是一個精心規(guī)劃的人工城市。你可以在澳洲展覽館看到這座城市在規(guī)劃下的三十多年變遷史。城市人口稀少,如果在大街上行走,你將會為很長時間碰不到其他行人而驚訝,不覺懷疑自己是不是身處都市。當然你身邊的小汽車是川流不息的。在市中心的大橋和人工湖周圍,則不停的有身著簡裝的跑步者從你身邊擦身而過。藍天、碧水、草地和燦爛的陽光,讓人很難不停下來享受這片刻輕松愉悅的感覺。
堪培拉可以說是澳大利亞的政治和文化中心。這里不單有國會大廈、最高法院、國防部等國家機構,也有國家圖書館、國家科技中心、國家植物園以及國立大學。而我們大學也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,在市中心東面。說不定你一不小心就散步散到了國立大學了。校園里和大街上一樣見不到多少人。但你千萬別小看了這所大學。作為澳洲最重要的科研基地,澳洲的半數(shù)以上科研成果都出自這里。
國立大學的MBA教學歷史不長,也就四、五年,學員主要來自環(huán)太平洋國家。我們這一屆學員就來自十八個國家和地區(qū),主要是東亞各國,澳洲及附近島國和南美洲各國的學員。也有極少數(shù)來自非洲和俄羅斯的學員。其中又以中國大陸學員最多,占四分之一。其次是才是澳洲本地。有華人血統(tǒng)的學員超過一半。
接下來我就說說在國立的就讀感受好了,主要談談教學~
以前老聽人說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是填鴨,學學MBA我才知道填鴨的真正滋味。由于簽證沒及時拿到,我是開課前一天才趕到學校的。果然一開課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。白天上課,下午下課后討論第一個案例。天,我還沒看呢。二十多頁的材料,別人討論,我在一邊看。討論完到做出報告,已經(jīng)很晚了?;丶疫€得看明天的案例,否則又拉下了。肚子還餓著呢。半夜一點下去做飯吃。這一周除了周五外一天一個案例。下周一結課考試。連生活都沒理順,就這么劈頭蓋臉的來了,真是嚇了一跳!
其它課程也沒幾個客氣的。經(jīng)濟學別人要學一年,我們學兩個星期。會計學及企業(yè)財會狀況分析是一個月。也慘。有會計背景的好過,我們沒有啊,痛苦。市場學,一個星期。這些課程的教材哪個不是上千頁一本,光看書都夠看的,還要上課和大量案例分析加討論,想想吧。
MBA學習案例分析少不了。而案例又有兩種,一是個人案例,自個兒分析寫報告;二是小組案例,由四、五個人組成一個組,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,不但要交報告,很多時候還要進行演講。
我相信小組討論和演講是ANU的MBA的最大特色。我們教學樓除了上課用的兩個演講廳以外還有八間小組討論廳,每間討論廳有七、八平米吧,除桌子以外還有三臺聯(lián)網(wǎng)的電腦和兩塊黑板。這樣四十人左右一個班是最佳規(guī)模了。對于許多大班MBA,如哈佛八百人班,恐怕還沒這條件。尤其是案例演講,如果小組太多,一天也講不完啊。那他們就只有在課堂上七嘴八舌討論了。沒機會發(fā)言的人怕是很多。
所以我們每門課一開始,首先是要給學生分組。原則是來自同一個國家的每組不能超過2個。來自這么多國家和地區(qū),口音問題在開始還真是個問題。就拿新加坡人來說吧,英語是他們的官方語言,說起來自然很流利,可起初我們就是聽不懂!后來才逐步有所適應。大家背景不同,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有不同,確有取長補短的作用。
小組案例分析的一個特點是大家賊認真。一方面是大家都是花了高額學費來學習的,都有著明確人生目的,沒誰敢把學習當兒戲;其次是競爭。大家齊努力才能拿高分嘛。如果個別成員沒努力,就有可能被指責為“No contribution”,以至被排斥在小組之外,學分也就拿不到了。案例演講就更是面對面的競爭了。哪個組講得好,哪個組不好,大家一目了然。所以很多小組為了講好本組案例,可謂出盡奇招。像上次我們研究Toyota的時候,小組成員不單收集了大量Toyota歷史資料和報表,研究了大量評論文章,其中一個成員還親自開著小車跑到了Toyota澳洲公司,與有關負責人作了深入的交談。最后我們演講的時候除了用PowerPoint制作的精彩幻燈演講稿以外,還給大家放了一段從Toyota弄來的錄象??芍^是講的淋漓盡致了。
由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MBA班規(guī)模不大,學校自己的教師不可能配很多。但這并不意味著ANU的MBA的教師素質低。相反,來此教課的教授不少都是世界一流學者。因為學校采用的是一種開放的教授選取模式。除了象統(tǒng)計學、會計學等基礎課程由國立大學自己選派以外,許多重要的課程都是由從世界各著名高校聘請來的客座教授擔任的。這些著名教授不但理論知識豐富,很多都有長時間的在世界知名大公司工作的經(jīng)歷。他們提出的一些案例不少都跟他們個人的親身實踐有關。每門課程結束校方都會向學生征求意見,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才可能被長期選聘。
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也十分融洽。上課時學生可以隨時插話發(fā)言,老師對學生的問題也都答得非常認真仔細。課程中甚至結束后教授們都熱情歡迎學生們的問題和交往。事實上學生們在周末開Party或由其它活動都會主動邀請任科老師一同參加的。
除了教課以外,巧妙的引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很多教授所擅長。比如說我們上《技術創(chuàng)新管理》這門課的時候,老師出了一個案例,破例讓具有相同或相近國家/地區(qū)背景的學生分在一個組。原來是這么一個案例:一家小型澳大利亞高科技公司因國內市場飽和和競爭日趨劇烈,想尋求國外合作伙伴向海外進發(fā)。教授特安排澳洲本地學生組成發(fā)標組;競標組則有中國北方小組,中國南方(含香港地區(qū))組,東南亞組,南美組等等。各小組都要把自己設想成本地區(qū)的一個最具競爭力的企業(yè),來堪培拉競標。老師只給大家一個晚上時間準備。結果所有小組無一例外的在討論廳鉆研到凌晨一點以后才結束。比方說我們小組就經(jīng)過了激烈討論、確定分工、分頭行動、報告匯總、模擬答辯等幾個步驟。第二天上午九點開始“競標”。該案例無論是從學員的投入程度還是實際表現(xiàn)來看都是令人十分驚訝和滿意的。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各組都能拿出最滿意的方案來,可見人類的潛力確實不容低估。
每次學員的案例演講結束后,任課教授幾乎都會說:我為大家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而感動,你們這屆的演講質量無疑是歷年來最高的,我深表感謝。
說真的,國立真的很對我的胃口,也感謝當初自己真的沒有選擇錯。